2024-10-31 06:05:17 | 191招生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儋州调声,是海南省儋州市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儋州调声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191招生网
4、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
191招生网(https://www.1915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哪些舞蹈的相关内容。
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芦笙舞。
具体介绍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苗族芦笙舞各地大同小异,一般是男子吹笙在前,妇女执帕摇铃随后,随笙乐而舞,左右交替前行。芦笙演奏与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等形式。
吹笙伴舞与吹笙领舞的芦笙吹奏者可为多人。吹笙伴舞是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是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结队绕圈舞蹈,场面蔚为壮观:吹笙自舞是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
舞蹈特色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等场景的再现。
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以上就是中国非遗舞蹈有哪些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191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91招生网:www.191577.com2024-06-15 00:44:21
2024-09-27 05:30:59
2024-07-10 03:13:51
2024-05-16 00:19:09
2024-04-18 14:05:24
2024-04-12 04:29:12